搜索
搜索
1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武汉123岁轮渡“火出圈” 1.5元看够夕阳玩够长江

武汉123岁轮渡“火出圈” 1.5元看够夕阳玩够长江

  • 分类:集团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4-20 17:0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武汉123岁轮渡“火出圈” 1.5元看够夕阳玩够长江

【概要描述】

  • 分类:集团新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4-20 17:02
  • 访问量:
详情

4月18日,工作日的武汉轮渡依旧人气爆棚。 

 

临江城市,少不了轮渡的身影。

 

“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去桨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清代文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绘了武汉江上“百舸争流”的繁盛场景。

 

1900年,冯启钧在汉口创办利记轮船公司,响彻两江四岸的汽笛声宣告武汉轮渡正式诞生——由利江号、来源号两艘“小火轮”执行的“汉阳门—王家巷”航线,成为长江上的首条轮渡航线。

 

走过123年风雨历程 ,武汉轮渡既经历过“坐拥18条航线、年运输1.6亿人次”的辉煌,也曾直面跨江交通不断发展导致客流急跌的困境。

 

“之所以没有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一方面在于轮渡之于武汉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在于经历多轮改革找准了发展方向。”武汉文旅集团武汉利记轮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四九说。

 

今年以来,武汉轮渡在社交网络上迅速蹿红,成为外地游客来汉的“必打卡点”。张四九认为这不是偶然,“在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动下,123岁的‘长江第一渡’正重新迎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年客运量曾是全国“老大”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前,轮渡是武汉市民过江的唯一选择。

 

1900年开航后的26年里,武汉轮渡已发展出5条航线,有数十艘大小渡船往返三镇间。

 

战争年代,船只多有损毁、航线受到影响,但武汉轮渡一直坚持运行。至解放前夕,仍保有3条航线。

 

解放后,武汉轮渡迎来新生——人民号、解放号、湖北号、延安号等一批名号响当当的轮渡应运而生,服务于武汉城市建设和各行各业发展。

 

“武汉轮渡最多时有45条船、18条航线,每年运送旅客1.6亿人次,规模在全国排第一。”70岁的汪洋曾任武汉轮渡公司总船长。他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轮渡发达的航线网络将钢铁、造纸、纺织、印染等国有企业与三镇有机联系在一起,既能拉客,又能运货,在过江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自然占据“C位”。

 

1995年6月,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过江交通格局因此被改写。市民纷纷选择更便捷的公交过江,武汉轮渡客运量“断崖式”下跌。

 

“很快就从日均30万降到日均3万。”张四九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武汉轮渡与时代变迁带来的阵痛“撞了个满怀”。如何确保数千名职工“有饭吃”,成为摆在武汉轮渡面前待解的难题。

 

20年前就已吃上“文旅饭”

 

为让武汉轮渡“活下去”,改革和创新在这家百年企业内部悄然生发。

 

“船长去学公交驾照,卖船票的改卖车票,这是百年武汉轮渡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利记轮渡副总经理陆雪军说,本世纪初开辟的陆上6字头专线车,就由武汉轮渡分流出的员工负责营运。

 

翻过江堤、洗脚上岸,这一看似“不搭界”的改革举措,为近1/3的武汉轮渡职工谋得新生计。

 

2001年,在保持轮渡公益性交通功能的同时,轮渡旅游公司应运而生,由客运轮渡改造而来的“新鑫号”游船,拉开了“以游代渡”大幕。

 

“如果当时不作这一尝试,很难说武汉轮渡是否能坚持到现在。”陆雪军说,初期游船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但市民游客对两江游览的青睐有加,让武汉轮渡看到了转型发展的曙光。

 

此后数年间,游船业务发展壮大,成为武汉轮渡拓展经营的“主力军”,“普—快—游”(普通轮渡、快艇轮渡、两江游船)的业务结构逐步定型。

 

解决“活下去”的问题后,还要想方设法“发展好”。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乘坐体验,2019年起,利记轮渡陆续打造“君旅号”“利记01”“利记02”“利记03”等4条新能源游船。平稳、安静的乘坐体验为武汉轮渡赋予了新内涵。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见证了蒸汽船逐步替换为内燃机船,新时代,我们有幸推动新能源船替代内燃机船。”张四九说,未来武汉轮渡将逐步、全面实现新能源化,迎接新的发展格局。

 

“坐轮渡”成为江城文旅新风尚

 

“乙类乙管”实施后,武汉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今年一季度,利记轮渡客运轮渡以及两江游览共接待市民游客近200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超过6万人次。可以说,“坐轮渡”正成为江城文旅新风尚。

 

“您家又过汉口啊?注意安全咧!”“是唦!还是找几个老伙计玩!”

 

武汉水运集团退休职工张建中今年88岁,家住武昌中华路。对他来说,每周最闲适的时光,莫过于骑着电动车,乘坐“中华路—武汉关”轮渡航线,到硚口黄陂街找老同事聚会。

 

“老水运人对船有感情,虽然地铁和公交很方便,但我过江还是愿意坐轮渡。”张建中说,他在武昌江边长大,见证了人们的渡江工具从小划子变成铁皮船,再到蒸汽船、内燃机船和新能源船,一个个鲜明的时代印记就这样烙印在自己心间。

 

4月17日,南昌游客张超带着母亲和妻女,专门到汉阳门体验武汉轮渡。“经常在抖音上刷到武汉轮渡,我想看看和南昌的轮渡有什么不同。”

 

1个小时后再见到张超,他已从武汉关乘船返回,在被问到体验如何时,他和妻子几乎异口同声:“风景很美,这1块5毛钱花得值。”

 

23年价格不变的轮渡普票,是游客们上船前、下船后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有网友说:“花1块5毛钱你买不了一瓶水,却能坐着轮渡饱览武汉江景。”

 

同样感慨武汉轮渡的还有码头附近的商户们。

 

“月均收入相比前几年,有大概40%的增幅。”王思远在中华路码头旁经营烟酒特产。他告诉记者,今年1月以来,乘坐轮渡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他感觉这座城市不仅恢复了元气,甚至比过去更繁华。

 

水岸联动谋篇布局“轮渡+”

 

武汉轮渡诞生的123年间,几乎没有经历过“存废之争”。

武汉交通历史专家袁厚翔说,轮渡之于武汉人,是一份记忆,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情怀。“它历经浮沉生存了下来,我们应该把这张名片擦亮。”

 

“如果只有交通和旅游功能,武汉轮渡难以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陆雪军说。在确保轮渡减亏、游船盈利的同时,还要通过做好“轮渡+”文章,向岸上要客流、要效益。

 

今年初,利记轮渡与武昌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让武汉轮渡与武昌古城建立内生联系。

 

如今漫步汉阳门,城市阳台上硕大的“汉阳门·武昌里”标识牌分外惹眼。这个朗朗上口的名字,体现了利记轮渡打好“水岸联动牌”的决心。

 

“中山路、民主路以及汉阳门中华路合围而成的区域内,包含了黄鹤楼、户部巷、昙华林、长江大桥、武汉轮渡等多个重要点位。”陆雪军说,以武汉轮渡作为“跳板”,武昌古城的重要景点具备向内招引、对外输送客流的巨大潜力,这将为武汉文旅产业发展打开巨大想象空间。

在创想水岸联动宏大构架的同时,武汉轮渡也围绕码头运营想点子、找路子。

 

城市阳台上的“不晚”“过江”“望江”文旅体验区、长江文化长廊里的“渡小栈”、即将揭开面纱的游轮母港……“今年下半年再来,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汉阳门·武昌里。”陆雪军认为,通过打磨“首选价值”,武汉轮渡一定会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重量级“打卡点”。

 

“打开网络平台,看到全国各地游客自发为武汉轮渡‘打call’,我很自豪。”张四九说,武汉轮渡今年全口径客运量可望突破700万人次,“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年营收突破2亿元,“我们为公司取名利记,既是为了追寻120多年前武汉轮渡的根,更希望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再现武汉轮渡曾经的荣光。”

 

 

 

来源:湖北日报

关键词: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027-87361789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金桥大道特113号新长江传媒大厦30楼
邮箱:
whwljt@sina.com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微信公众号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手机网站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微信视频号

Copyright©2017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鄂ICP备1701657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