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总体十二章的规划内容中,从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到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从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化舆论引导创新体系,到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传播,从科技创新、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管理优化、国际传播等方面做了重要部署。
《发展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争取实现的主要目标:第一,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一体化、联动式主流舆论格局有效构建。广播电视融合化、高清化、特色化发展,播出机构做强做优取得扎实成效,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舆论宣传同频共振,正面宣传持续做大、主流舆论显著做强、宣传实效深入做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增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精品创作有力有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量质齐升,重大题材作品组织策划能力不断提升,原创能力、创新水平再上台阶,中高端内容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充足。个性化定制、精品化生产日益完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扛鼎之作大量涌现。
第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智慧广电“人人通”基本实现。“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深入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面向移动人群的泛在、互动、智能、协同覆盖体系基本建立,网络、平台、终端有效贯通,高清化、移动化、融合化、智能化的新业态新应用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方便快捷享受跨屏、跨网、跨终端的收视和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向智慧广电“人人通”升级。
第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内需的强力引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产业体系进一步升级、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涌现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强一批集聚引导效应显著的产业基地(园区),打造一批功能融合、服务多元、优势独具的新产品新业态,带动形成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在拉动文化信息和电子设备消费中发挥中坚作用,成为繁荣文化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扩大内需的强力引擎。
第五,科技创新有效赋能行业发展,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模式基本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深度融合、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持续驱动广播电视迭代升级,广播电视媒体内容生产技术体系优化重构,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网、数字文化传播网、基础战略资源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型智慧广电终端普遍应用,高新视频、全场景视听、云转播、广电 5G 融合服务等新业态在政用、民用、商用领域不断拓展,智慧广电全业务服务模式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第六,安全保障和治理能力持续提高,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网上网下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指挥调度、态势预警、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安全播出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智能协同的监管平台初步建成,行业治理体系对新形势、新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的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第七,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走出去”实效切实增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能力进一步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设备、技术标准等相关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全方位多主体多层次的对外传播格局基本形成。
(来源:人民网)
2021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
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数据,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游客满意度达85.5。假日市场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一)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各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纷纷推出系列活动,为游客奉上一场场红色文化盛宴。游客重温红色记忆、参访革命遗址、聆听红色故事,在旅游中感受家国情怀。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为祖国庆生,看旅游巨变”宣传活动,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节点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场馆是国庆假期热门红色地标。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十一”大型全媒体直播特别节目——从塞罕坝出发,带领观众体验“红色旅游、金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滨、银色冰雪”。
(二)假日旅游近程化。受天气和局部疫情反弹影响,中远程旅游需求未能充分释放,假日旅游客流主要集中在省内,本地游、周边游、近郊游是主流。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点的“轻旅游”“微度假”“宅酒店”受到游客青睐。一二线城市近郊的度假型酒店、高品质乡村民宿及主题乐园周边酒店预定火热,房车露营、周边自驾成为出游热点。专项调查数据显示,49.1%的游客选择省内跨市游,比去年提升4.1个百分点;88.3%的游客出游距离在300公里以内;选择自驾出行游客达到了55.8%,比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游览城市周边乡村、郊区公园的游客比例分别为28.9%、25.8%,分别比去年提升4.6、5.7个百分点。天津、浙江、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停留在酒店和民宿的“沉浸式度假”深受游客喜爱。北京、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地,游客出行以周边短程、近郊自驾为主。
(三)亲子游和研学游成市场热门。此次国庆假期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后首个长假,亲子旅游、研学旅游需求集中释放。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精心组织各类文旅公共教育活动,取得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成效。以亲子、家庭为主题的特色农庄、民宿、美术馆、博物馆等深受青睐。专项调查数据显示,43.3%的游客选择和家人出行,从出游动机看,亲近自然和亲子研学的比例分别为37.2%、19.8%,分别比去年提高4.7、1.7个百分点。江苏钟山风景区内博物馆群推出四大研学活动、四大专题展览。上海推出“建筑可阅读”专线巴士,打造“观光车+微旅游”的全新体验方式,为亲子游家庭提供了漫步上海、阅读城市的研学旅游体验。山东东营市推出金秋秘境研学之旅精品线路。
(四)文旅深度融合,产品和服务创新活跃。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具有地域和民俗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新产品、新场景、新服务不断涌现,外地游客旅游和本地居民休闲融合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国内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推出线上线下展览活动。多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创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重庆忠州老街、南京夫子庙等街区、景点融合非遗手工、文创产品、动漫卡通、快闪、汉服表演等文化元素,打造生活化的文创消费场景。上海、广东、湖南、重庆、贵州等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联动活动,民众可以足不出户“云旅游”“云看展”“云赏剧”。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改委征求意见: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禁止违规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通讯社、报刊出版单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站以及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机构等。非公有资本不得经营新闻机构的版面、频率、频道、栏目、公众账号等。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重大社会、文化、科技、卫生、教育、体育以及其他关系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等活动、事件的实况直播业务。非公有资本不得引进境外主体发布的新闻。非公有资本不得举办新闻舆论领域论坛峰会和评奖评选活动。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湖北】
国庆假期湖北夜游精彩纷呈
国庆期间,我省各地推出众多精彩纷呈的夜游活动,满足了广大游客夜间游玩的需求。
10月3日晚,武汉蔡甸花博汇上演的“焰遇花博汇”(第二季)表演,吸引了现场1.4万余名游客观看。沉浸式焰火剧场秀让观众不时发出欢呼声和惊叹声。
不仅是武汉花博汇,襄阳盛世唐城景区的夜游项目《大唐倚梦》,每晚也会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其中不少是慕名而来的省外游客。《大唐倚梦》夜游项目不仅实现了景区的升级优化,也激活了夜间旅游,助力襄阳市从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化,唐城景区也借此完成了从半日游向全天候的转变。
在荆州,颇受亲子家庭喜爱的荆州方特,国庆假期延迟闭园,并推出了“神州华彩”国庆专题烟花秀。整个“神州华彩”烟花秀使用烟花近万发。为了保证烟花燃放的效果和音乐踩点的准确性,近万发烟花每一发都有自己的燃放排序,并配备了双点火系统,在精准的电控程序下,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配合。
此外,武汉黄鹤楼公园、知音号、木兰草原、三国赤壁古战场等景区打造的夜游项目,不仅丰富了夜游活动内容,也让游客感受到湖北独特的文化魅力。此外,国庆节当天开园的鄂旅投黄梅东山小镇,文化体验和夜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国庆期间每天接待游客超万人。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
国庆长假 “武汉游”人气火爆
位于蔡甸区的花博汇景区72万株香水百合盛开,国庆7天总游客接待量近20万人次。
东湖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81.34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了14.32%。武汉欢乐谷街头艺术节活动累计吸引13.6万人次游客,其中,省外游客占比35%。在木兰草原,日均客流量达2.4万人次。
汉阳区精心设计“一山两园三湖四馆五节”活动,共接待游客51.2万人次,旅游收入再创新高,达4013万元。
武汉游客、出游人数均进入全国前10
从飞猪获悉,十一期间,武汉作为目的地、客源地均进入全国TOP10,首都北京成为这个十一最热门的目的地与客源地。
数据显示,出游人群近七成是90后。首都北京成为国庆最热门的出游目的地。上海、成都、重庆、西安、杭州、武汉、广州、长沙及昆明分列第二至第十位。客源地方面,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列前三,杭州、成都、长沙、广州、武汉、重庆和西安均在前十。
武汉乡村休闲游收入增长48.89%
国庆长假,武汉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252.55万人次,同比增长29.91%,综合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48.89%。武汉高端民宿预订满房,普通民宿预订量超90%。
武汉市节前制作发放了《武汉乡村休闲游手册秋冬版》3万册,并通过抖音、微信客户端、微博等形式发布专题活动指南,方便市民出游。
(来源:湖北日报)
Copyright©2017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鄂ICP备1701657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