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博览(十)| 我省出实招新招促文旅消费升温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13 09:2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全国】 文旅部:试点开展文旅企业信用评价 探索“先游后付”等消费服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决策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不断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发挥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激发行政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机构等各方参与信用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助推市场全面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试点地区选择主要以地市、区县为主,省级试点地区视条件酌情确定。试点地区应具有较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重视信用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保障,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监管制度、较为健全的工作机制,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程度好、信用创新工作动力强。 在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方面,《通知》明确提出,促进信用消费,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整合公共、行业、市场等多方信息,探索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向信用状况良好的消费者提供“先用后付”“先游后付”、减免押金等便捷消费服务,形成促进信用消费的相关政策;培育信用品牌,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打造一批品牌化、明星级的信用应用产品与服务,优化消费体验,推动形成信用品牌培育机制。 《通知》还提出,促进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有关单位与金融机构加强协作,建立完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机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创新应用场景,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信用保险、大数据管理等专业机构合作,不断丰富适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信用承诺制度、信用修复制度。 (来源:人民网) 报告: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出台的《2021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旺盛,行业信心稳步提振,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稳中向好。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文化消费时长有效延展,周末、夜间消费明显增长,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当前,消费意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积极乐观,围绕供需不平衡的中长期矛盾,内容创造、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有望成为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消费时长有效延展,周末、夜间消费明显增长 202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文化深度体验需求增加,消费时间不断延长。相比2020年,2021年上半年文化消费时长在3-6小时的比重增加18.6个百分点,6-9小时的比重增加了4个百分点。从文化消费时段来看,节假日文化消费的比重相对减少,周末比重有所增加,侧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日常化趋势。2021年上半年夜间文化消费比重占比35.3%,接近2019年平均水平。 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 2021年上半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线上展演(55.8%)、文化场馆云体验(57.7%)、知识充电(41.3%)、在线影视和视频直播(40%)、在线网课(12.3%)等活动。线上文化消费活动的丰富和完善也激发了消费者付费体验的意愿,愿意为线上展演和文化场馆云体验付费的受访者比重较高。线下场景中,文化场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都市商圈及休闲街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乡镇)、旅游景区等线下场景依靠内容和服务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优质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平稳,产业带动呈倍增趋势 202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单次人均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201-400元区间。相比2020年,200元以下人均消费(38.6%)的比重相对缩减,201-400元(31.5%)、401-600元(18.7%)的比重增加,考虑到人力、物价等综合变动,人均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平稳。文化消费对交通、餐饮、商业等周边产业带动发挥积极作用,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周边产业消费主要集中在201-400元(30%)、401-600元(35%)。 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专项调研显示,2021年上半年,九成受访者会在旅游中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其中文化场馆参观(46.7%)、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55.4%)、看剧观展(44.8%)、演艺/节事(34.6%)等体验方式日益多元。文化体验有效带动了消费,51.7%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花费的10%-30%,35.2%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花费的30%-60%。游客对美好目的地的期待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异域文化、人文风情、市井烟火成为休闲消费的重要选项。对于旅游促进文化消费的效果,超过八成受访企业表示旅游对于文化消费频率和人均消费金额的增加有比较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促进效果。 (来源:中国网) 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三大趋势开启发展新景象 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的重要板块,“第十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9月3日在京举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文化领军企业、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聚焦产业热点、整合优势资源,洞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杭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三个基本趋势,一是拥抱更高质量的内容,二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三是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结合。在内容方面,供给端已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和行动,如深挖中国传统元素,贴近主流文化生活,注重艺术细节,打造工匠精神,通过技术推动产品创新,限薪、限古、限集、限俗等系列政策护航,使得精品内容得以不断提升。在需求端,渠道融合的加强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也都在倒逼高质量内容的生产。 谈及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结合,陈杭认为,目前,Z世代已经成为新消费的主力军。从逸仙电商到安踏体育、李宁,再到故宫文创,这些产品的火爆,无一不彰显了国潮来临。“类似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并不是更被西方文化所统治,反而是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心。” (来源:中国经济网) 【湖北】 我省出实招新招促文旅消费升温 金风送爽,中秋、国庆佳节临近,为加快我省文旅市场恢复,释放文旅消费需求,9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湖北将推出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举措。 惠民举措助力文旅市场升温 今年7月至8月,湖北受省外关联病例影响带来的新一轮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已全部转为低风险地区。9月4日起,湖北省各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恢复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截至9月6日,湖北省481家因疫情汛情暂停营业的A级景区,已有358家恢复开放,恢复开放率达到75%。除防汛需要外,其他景区近期将能开尽开。 助力文旅市场升温,我省将发放文旅消费券。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徐勇介绍,发放文旅消费券,既可让全民共享文旅发展成果,也能强力拉动文旅消费。同时,湖北还将发挥知名电商平台引流作用。将支持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设计并搭建湖北文化旅游产品线上展示交易中心,通过榜单推荐、产品挂货、图文互动等,展示宣传展销湖北精品和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9月,湖北文化和旅游精品馆将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正式上线。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和高质量发展,湖北将联合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9月下旬在武汉启动旅游消费大联动系列活动,共同发布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及惠民举措,并组织互送跨省旅游团队,开启游客互送专列,联合发放“鄂湘赣旅游年卡”。 此外,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组织引导各市州和文旅企业出台措施拉动文旅消费。 丰富产品供给满足游客需求 发展夜间文旅消费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我省已研究促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将于近期出台。”徐勇说,“计划近期推出‘夜游’‘夜秀’‘夜演’‘夜健’等十大主题夜游产品,打造30家左右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策划实施100个左右文旅夜游项目。”当前,湖北各地夜游项目已陆续恢复开放,武汉《知音号》、襄阳《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等省内夜游项目都已恢复演出;黄鹤楼公园景区的《夜上黄鹤楼》夜游项目正在抓紧改造升级,值得大家期待;9月下旬,武汉汉秀剧场将上演4D科技版《洪湖赤卫队》。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相卫介绍,武汉将丰富夜秀、夜游、夜演、夜逛、夜读、夜宴、夜娱、夜展和夜宿等九大产品和“璀璨夺目之长江夜游”等10条夜游精品线路内容。欢迎外地游客来汉体验长江灯光秀、知音号、夜上黄鹤楼、汉秀、新城区焰火秀等夜游项目,体验“武汉缤纷夜,越夜越精彩”的夜生活。 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袁晓宁表示,焕新升级《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夜游演艺项目,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次元魔幻嘉年华、奇趣童年乐园奇趣潮玩节、糖果节等新兴夜游产品,将为广大游客营造沉浸式夜游新体验。 此外,荆州推动重要文旅场所延时营业发展夜间旅游;鄂州市以滨江廊道、洋澜湖湿地公园等为重点打造特色夜游项目;潜江市出台推进夜市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引导夜间旅游。 筹办重大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重大文旅展会、节会是打造文旅品牌、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平台。今年第4季度,湖北将举办系列重要文化和旅游节庆展会活动,以此带动促进文旅消费。徐勇介绍,湖北将举办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第12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进一步打造长江旅游品牌,形成区域联动效应;举办第4届湖北艺术节,遴选20台优秀剧目到武汉集中展演;举办第2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其间,将会发布鄂湘赣“村游”精品线路,签订鄂湘赣“村游”旅行社组团协议,同时组织开展村游“赶大集”活动。 与此同时,湖北各地还将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袁晓宁介绍,近期将办好2021“襄十随神”文化旅游(郑州)推介会等,开拓重点客源地市场,提高襄阳旅游知名度;办好“襄城无处不飘香”2021年襄城秋季文化旅游季活动,推介精品游线、特色民宿。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春烺表示,将开展“跟着高铁游宜昌”、三峡·宜昌最美客栈(民宿)评选、“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大使”评选、赴重点客源城市开展宜昌文旅宣传推介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激发宜昌文旅市场活力,更好更快地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为了让广大来鄂游客玩得安心、放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指导辖区内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严格遵守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确保跨省团队旅游恢复平稳、有序、安全,指导各地文旅部门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 光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将加速提质扩容 9月4日,在2021年服贸会上举办的首届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论坛上,包括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16家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获得授牌。据悉,近期商务部将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发文,推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提质扩容。 发展文化贸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的宗旨是创新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已认定2批29家。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如何更有效助力各地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在论坛上,国家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透露,将支持基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基地政策保障体制,将建立基地建设定期协商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实践案例,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目前光谷拥有文化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企业15家,“独角兽”6家,形成了直播电竞、文漫影游、教育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文化消费终端六大特色产业。2020年,光谷文化进出口额达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拥有5家国
文投博览(十)| 我省出实招新招促文旅消费升温
【概要描述】【全国】
文旅部:试点开展文旅企业信用评价 探索“先游后付”等消费服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决策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不断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发挥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激发行政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机构等各方参与信用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助推市场全面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试点地区选择主要以地市、区县为主,省级试点地区视条件酌情确定。试点地区应具有较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重视信用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保障,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监管制度、较为健全的工作机制,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程度好、信用创新工作动力强。
在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方面,《通知》明确提出,促进信用消费,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整合公共、行业、市场等多方信息,探索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向信用状况良好的消费者提供“先用后付”“先游后付”、减免押金等便捷消费服务,形成促进信用消费的相关政策;培育信用品牌,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打造一批品牌化、明星级的信用应用产品与服务,优化消费体验,推动形成信用品牌培育机制。
《通知》还提出,促进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有关单位与金融机构加强协作,建立完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机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创新应用场景,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信用保险、大数据管理等专业机构合作,不断丰富适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信用承诺制度、信用修复制度。
(来源:人民网)
报告: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出台的《2021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旺盛,行业信心稳步提振,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稳中向好。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文化消费时长有效延展,周末、夜间消费明显增长,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当前,消费意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积极乐观,围绕供需不平衡的中长期矛盾,内容创造、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有望成为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消费时长有效延展,周末、夜间消费明显增长
202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文化深度体验需求增加,消费时间不断延长。相比2020年,2021年上半年文化消费时长在3-6小时的比重增加18.6个百分点,6-9小时的比重增加了4个百分点。从文化消费时段来看,节假日文化消费的比重相对减少,周末比重有所增加,侧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日常化趋势。2021年上半年夜间文化消费比重占比35.3%,接近2019年平均水平。
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
2021年上半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线上展演(55.8%)、文化场馆云体验(57.7%)、知识充电(41.3%)、在线影视和视频直播(40%)、在线网课(12.3%)等活动。线上文化消费活动的丰富和完善也激发了消费者付费体验的意愿,愿意为线上展演和文化场馆云体验付费的受访者比重较高。线下场景中,文化场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都市商圈及休闲街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乡镇)、旅游景区等线下场景依靠内容和服务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优质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平稳,产业带动呈倍增趋势
202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单次人均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201-400元区间。相比2020年,200元以下人均消费(38.6%)的比重相对缩减,201-400元(31.5%)、401-600元(18.7%)的比重增加,考虑到人力、物价等综合变动,人均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平稳。文化消费对交通、餐饮、商业等周边产业带动发挥积极作用,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周边产业消费主要集中在201-400元(30%)、401-600元(35%)。
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专项调研显示,2021年上半年,九成受访者会在旅游中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其中文化场馆参观(46.7%)、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55.4%)、看剧观展(44.8%)、演艺/节事(34.6%)等体验方式日益多元。文化体验有效带动了消费,51.7%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花费的10%-30%,35.2%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花费的30%-60%。游客对美好目的地的期待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异域文化、人文风情、市井烟火成为休闲消费的重要选项。对于旅游促进文化消费的效果,超过八成受访企业表示旅游对于文化消费频率和人均消费金额的增加有比较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促进效果。
(来源:中国网)
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三大趋势开启发展新景象
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的重要板块,“第十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9月3日在京举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文化领军企业、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聚焦产业热点、整合优势资源,洞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杭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三个基本趋势,一是拥抱更高质量的内容,二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三是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结合。在内容方面,供给端已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和行动,如深挖中国传统元素,贴近主流文化生活,注重艺术细节,打造工匠精神,通过技术推动产品创新,限薪、限古、限集、限俗等系列政策护航,使得精品内容得以不断提升。在需求端,渠道融合的加强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也都在倒逼高质量内容的生产。
谈及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结合,陈杭认为,目前,Z世代已经成为新消费的主力军。从逸仙电商到安踏体育、李宁,再到故宫文创,这些产品的火爆,无一不彰显了国潮来临。“类似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并不是更被西方文化所统治,反而是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心。”
(来源:中国经济网)
【湖北】
我省出实招新招促文旅消费升温
金风送爽,中秋、国庆佳节临近,为加快我省文旅市场恢复,释放文旅消费需求,9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湖北将推出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举措。
惠民举措助力文旅市场升温
今年7月至8月,湖北受省外关联病例影响带来的新一轮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已全部转为低风险地区。9月4日起,湖北省各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恢复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截至9月6日,湖北省481家因疫情汛情暂停营业的A级景区,已有358家恢复开放,恢复开放率达到75%。除防汛需要外,其他景区近期将能开尽开。
助力文旅市场升温,我省将发放文旅消费券。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徐勇介绍,发放文旅消费券,既可让全民共享文旅发展成果,也能强力拉动文旅消费。同时,湖北还将发挥知名电商平台引流作用。将支持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设计并搭建湖北文化旅游产品线上展示交易中心,通过榜单推荐、产品挂货、图文互动等,展示宣传展销湖北精品和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9月,湖北文化和旅游精品馆将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正式上线。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和高质量发展,湖北将联合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9月下旬在武汉启动旅游消费大联动系列活动,共同发布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及惠民举措,并组织互送跨省旅游团队,开启游客互送专列,联合发放“鄂湘赣旅游年卡”。
此外,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组织引导各市州和文旅企业出台措施拉动文旅消费。
丰富产品供给满足游客需求
发展夜间文旅消费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我省已研究促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将于近期出台。”徐勇说,“计划近期推出‘夜游’‘夜秀’‘夜演’‘夜健’等十大主题夜游产品,打造30家左右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策划实施100个左右文旅夜游项目。”当前,湖北各地夜游项目已陆续恢复开放,武汉《知音号》、襄阳《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等省内夜游项目都已恢复演出;黄鹤楼公园景区的《夜上黄鹤楼》夜游项目正在抓紧改造升级,值得大家期待;9月下旬,武汉汉秀剧场将上演4D科技版《洪湖赤卫队》。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相卫介绍,武汉将丰富夜秀、夜游、夜演、夜逛、夜读、夜宴、夜娱、夜展和夜宿等九大产品和“璀璨夺目之长江夜游”等10条夜游精品线路内容。欢迎外地游客来汉体验长江灯光秀、知音号、夜上黄鹤楼、汉秀、新城区焰火秀等夜游项目,体验“武汉缤纷夜,越夜越精彩”的夜生活。
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袁晓宁表示,焕新升级《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夜游演艺项目,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次元魔幻嘉年华、奇趣童年乐园奇趣潮玩节、糖果节等新兴夜游产品,将为广大游客营造沉浸式夜游新体验。
此外,荆州推动重要文旅场所延时营业发展夜间旅游;鄂州市以滨江廊道、洋澜湖湿地公园等为重点打造特色夜游项目;潜江市出台推进夜市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引导夜间旅游。
筹办重大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重大文旅展会、节会是打造文旅品牌、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平台。今年第4季度,湖北将举办系列重要文化和旅游节庆展会活动,以此带动促进文旅消费。徐勇介绍,湖北将举办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第12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进一步打造长江旅游品牌,形成区域联动效应;举办第4届湖北艺术节,遴选20台优秀剧目到武汉集中展演;举办第2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其间,将会发布鄂湘赣“村游”精品线路,签订鄂湘赣“村游”旅行社组团协议,同时组织开展村游“赶大集”活动。
与此同时,湖北各地还将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袁晓宁介绍,近期将办好2021“襄十随神”文化旅游(郑州)推介会等,开拓重点客源地市场,提高襄阳旅游知名度;办好“襄城无处不飘香”2021年襄城秋季文化旅游季活动,推介精品游线、特色民宿。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春烺表示,将开展“跟着高铁游宜昌”、三峡·宜昌最美客栈(民宿)评选、“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大使”评选、赴重点客源城市开展宜昌文旅宣传推介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激发宜昌文旅市场活力,更好更快地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为了让广大来鄂游客玩得安心、放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指导辖区内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严格遵守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确保跨省团队旅游恢复平稳、有序、安全,指导各地文旅部门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
光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将加速提质扩容
9月4日,在2021年服贸会上举办的首届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论坛上,包括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16家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获得授牌。据悉,近期商务部将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发文,推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提质扩容。
发展文化贸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的宗旨是创新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已认定2批29家。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如何更有效助力各地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在论坛上,国家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透露,将支持基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基地政策保障体制,将建立基地建设定期协商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实践案例,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目前光谷拥有文化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企业15家,“独角兽”6家,形成了直播电竞、文漫影游、教育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文化消费终端六大特色产业。2020年,光谷文化进出口额达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拥有5家国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13 09:23
- 访问量:
【全国】
文旅部:试点开展文旅企业信用评价 探索“先游后付”等消费服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决策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内容,文化和旅游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多项信用体系建设配套制度,培育一批诚信企业,发展一批信用经济示范点,不断拓展信用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场景,发挥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激发行政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机构等各方参与信用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助推市场全面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试点地区选择主要以地市、区县为主,省级试点地区视条件酌情确定。试点地区应具有较好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重视信用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保障,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监管制度、较为健全的工作机制,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程度好、信用创新工作动力强。
在探索信用交易模式方面,《通知》明确提出,促进信用消费,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整合公共、行业、市场等多方信息,探索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向信用状况良好的消费者提供“先用后付”“先游后付”、减免押金等便捷消费服务,形成促进信用消费的相关政策;培育信用品牌,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打造一批品牌化、明星级的信用应用产品与服务,优化消费体验,推动形成信用品牌培育机制。
《通知》还提出,促进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有关单位与金融机构加强协作,建立完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机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创新应用场景,鼓励和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信用保险、大数据管理等专业机构合作,不断丰富适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的信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信用承诺制度、信用修复制度。
(来源:人民网)
报告: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上海创图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出台的《2021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旺盛,行业信心稳步提振,全国文化消费市场稳中向好。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文化消费时长有效延展,周末、夜间消费明显增长,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当前,消费意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积极乐观,围绕供需不平衡的中长期矛盾,内容创造、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有望成为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消费时长有效延展,周末、夜间消费明显增长
202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文化深度体验需求增加,消费时间不断延长。相比2020年,2021年上半年文化消费时长在3-6小时的比重增加18.6个百分点,6-9小时的比重增加了4个百分点。从文化消费时段来看,节假日文化消费的比重相对减少,周末比重有所增加,侧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日常化趋势。2021年上半年夜间文化消费比重占比35.3%,接近2019年平均水平。
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已深度嵌入居民日常生活
2021年上半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线上展演(55.8%)、文化场馆云体验(57.7%)、知识充电(41.3%)、在线影视和视频直播(40%)、在线网课(12.3%)等活动。线上文化消费活动的丰富和完善也激发了消费者付费体验的意愿,愿意为线上展演和文化场馆云体验付费的受访者比重较高。线下场景中,文化场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都市商圈及休闲街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乡镇)、旅游景区等线下场景依靠内容和服务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优质文化消费空间。
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平稳,产业带动呈倍增趋势
2021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单次人均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200元以下、201-400元区间。相比2020年,200元以下人均消费(38.6%)的比重相对缩减,201-400元(31.5%)、401-600元(18.7%)的比重增加,考虑到人力、物价等综合变动,人均文化消费水平相对平稳。文化消费对交通、餐饮、商业等周边产业带动发挥积极作用,专项调研数据显示,周边产业消费主要集中在201-400元(30%)、401-600元(35%)。
文化体验成为异地旅游和拉动消费的主要内容
专项调研显示,2021年上半年,九成受访者会在旅游中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其中文化场馆参观(46.7%)、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55.4%)、看剧观展(44.8%)、演艺/节事(34.6%)等体验方式日益多元。文化体验有效带动了消费,51.7%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花费的10%-30%,35.2%的受访者文化消费支出占旅游总花费的30%-60%。游客对美好目的地的期待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异域文化、人文风情、市井烟火成为休闲消费的重要选项。对于旅游促进文化消费的效果,超过八成受访企业表示旅游对于文化消费频率和人均消费金额的增加有比较显著或非常显著的促进效果。
(来源:中国网)
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三大趋势开启发展新景象
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的重要板块,“第十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9月3日在京举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文化领军企业、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聚焦产业热点、整合优势资源,洞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杭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三个基本趋势,一是拥抱更高质量的内容,二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结合,三是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结合。在内容方面,供给端已有不少有益的探索和行动,如深挖中国传统元素,贴近主流文化生活,注重艺术细节,打造工匠精神,通过技术推动产品创新,限薪、限古、限集、限俗等系列政策护航,使得精品内容得以不断提升。在需求端,渠道融合的加强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也都在倒逼高质量内容的生产。
谈及文化与消费的深度结合,陈杭认为,目前,Z世代已经成为新消费的主力军。从逸仙电商到安踏体育、李宁,再到故宫文创,这些产品的火爆,无一不彰显了国潮来临。“类似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并不是更被西方文化所统治,反而是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心。”
(来源:中国经济网)
【湖北】
我省出实招新招促文旅消费升温
金风送爽,中秋、国庆佳节临近,为加快我省文旅市场恢复,释放文旅消费需求,9月6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湖北将推出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举措。
惠民举措助力文旅市场升温
今年7月至8月,湖北受省外关联病例影响带来的新一轮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全省已全部转为低风险地区。9月4日起,湖北省各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恢复经营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截至9月6日,湖北省481家因疫情汛情暂停营业的A级景区,已有358家恢复开放,恢复开放率达到75%。除防汛需要外,其他景区近期将能开尽开。
助力文旅市场升温,我省将发放文旅消费券。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徐勇介绍,发放文旅消费券,既可让全民共享文旅发展成果,也能强力拉动文旅消费。同时,湖北还将发挥知名电商平台引流作用。将支持国内知名电商平台设计并搭建湖北文化旅游产品线上展示交易中心,通过榜单推荐、产品挂货、图文互动等,展示宣传展销湖北精品和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9月,湖北文化和旅游精品馆将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正式上线。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交流和高质量发展,湖北将联合江西、湖南等中部省份,9月下旬在武汉启动旅游消费大联动系列活动,共同发布系列文旅消费活动及惠民举措,并组织互送跨省旅游团队,开启游客互送专列,联合发放“鄂湘赣旅游年卡”。
此外,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组织引导各市州和文旅企业出台措施拉动文旅消费。
丰富产品供给满足游客需求
发展夜间文旅消费是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我省已研究促进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措施,将于近期出台。”徐勇说,“计划近期推出‘夜游’‘夜秀’‘夜演’‘夜健’等十大主题夜游产品,打造30家左右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策划实施100个左右文旅夜游项目。”当前,湖北各地夜游项目已陆续恢复开放,武汉《知音号》、襄阳《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等省内夜游项目都已恢复演出;黄鹤楼公园景区的《夜上黄鹤楼》夜游项目正在抓紧改造升级,值得大家期待;9月下旬,武汉汉秀剧场将上演4D科技版《洪湖赤卫队》。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相卫介绍,武汉将丰富夜秀、夜游、夜演、夜逛、夜读、夜宴、夜娱、夜展和夜宿等九大产品和“璀璨夺目之长江夜游”等10条夜游精品线路内容。欢迎外地游客来汉体验长江灯光秀、知音号、夜上黄鹤楼、汉秀、新城区焰火秀等夜游项目,体验“武汉缤纷夜,越夜越精彩”的夜生活。
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袁晓宁表示,焕新升级《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夜游演艺项目,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次元魔幻嘉年华、奇趣童年乐园奇趣潮玩节、糖果节等新兴夜游产品,将为广大游客营造沉浸式夜游新体验。
此外,荆州推动重要文旅场所延时营业发展夜间旅游;鄂州市以滨江廊道、洋澜湖湿地公园等为重点打造特色夜游项目;潜江市出台推进夜市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引导夜间旅游。
筹办重大活动形成品牌效应
重大文旅展会、节会是打造文旅品牌、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平台。今年第4季度,湖北将举办系列重要文化和旅游节庆展会活动,以此带动促进文旅消费。徐勇介绍,湖北将举办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第12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进一步打造长江旅游品牌,形成区域联动效应;举办第4届湖北艺术节,遴选20台优秀剧目到武汉集中展演;举办第2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其间,将会发布鄂湘赣“村游”精品线路,签订鄂湘赣“村游”旅行社组团协议,同时组织开展村游“赶大集”活动。
与此同时,湖北各地还将大力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袁晓宁介绍,近期将办好2021“襄十随神”文化旅游(郑州)推介会等,开拓重点客源地市场,提高襄阳旅游知名度;办好“襄城无处不飘香”2021年襄城秋季文化旅游季活动,推介精品游线、特色民宿。
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罗春烺表示,将开展“跟着高铁游宜昌”、三峡·宜昌更美客栈(民宿)评选、“宜昌城市旅游形象大使”评选、赴重点客源城市开展宜昌文旅宣传推介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激发宜昌文旅市场活力,更好更快地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为了让广大来鄂游客玩得安心、放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指导辖区内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严格遵守属地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确保跨省团队旅游恢复平稳、有序、安全,指导各地文旅部门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
光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将加速提质扩容
9月4日,在2021年服贸会上举办的首届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论坛上,包括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内的16家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获得授牌。据悉,近期商务部将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发文,推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提质扩容。
发展文化贸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的宗旨是创新文化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截至目前,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已认定2批29家。
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如何更有效助力各地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在论坛上,国家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透露,将支持基地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基地政策保障体制,将建立基地建设定期协商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实践案例,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目前光谷拥有文化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企业15家,“独角兽”6家,形成了直播电竞、文漫影游、教育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文化消费终端六大特色产业。2020年,光谷文化进出口额达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拥有5家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个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部地区文化贸易高地
“一束光”照亮一座城。湖北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全球更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更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更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和更大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因此,又被称为“光谷”。
这块因“光”而兴的土地,如今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名单,武汉光谷名列其中。
站在新的起点上,武汉光谷锚定未来目标: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区、数字文化产业先行区、中部文化贸易高地(两区一高地),到2023年,力争基地内文化出口企业数达到500家,文化出口额年均增长12%以上。
武汉光谷的底气来自于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近5年来,武汉光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83家增加到274家,4年增长3.3倍,营业收入由140亿元增长到706.6亿元,年均增幅75.3%,占全武汉市的四成以上。2020年,武汉光谷文化进出口额达4.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领军企业不断涌现,文化作品蜚声国际。东湖高新区自贸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光谷文化类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企业15家。去年有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太崆动漫打造的《冲破天际》荣获第91届奥斯卡更佳动画短片提名,匠心动画参与制作的《姜子牙》票房达16亿元。
今年7月27日,商务部公布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名单,武汉光谷《贪吃蛇大作战》游戏精品打造与出海战略、国际影视文化译制服务平台2个重点项目上榜,武汉微派网络、语联网(武汉)、武汉多比特等5家光谷企业在列。
此外,文化展会精彩纷呈,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中国数字创意科技展、中青电竞大赛、斗鱼嘉年华、武网公开赛、光博会等国际展会赛事,提升了武汉光谷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新技术融合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业态和新应用场景。目前,武汉光谷形成了直播电竞、文漫影游、教育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信息、文化消费终端等六大特色产业。
武汉光谷的底气来自于已被实践证明的创新举措。
中部地区首家中外合资旅行社——臻梦国际旅行社(武汉)有限公司的注册登记,是武汉光谷以制度改革激发文化产业活力的缩影。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武汉光谷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以“证照分离”“一事通办”等制度改革,便利文化企业落户发展;放宽准入,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探索数字内容国际流动。
与此同时,武汉光谷以模式创新为文化产业赋能。
2017年,武汉光谷发布《关于推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每年设立不低于5000万元文化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质认定和版权登记、原创内容生产、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引入和培育、工程示范、特色园区建设、人才培养引智、融资贷款等,并新增对直播、电竞、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重点发展领域的支持,同时保留创意设计、新媒体、文漫影游等支持领域。
据了解,该实施意见在全国首创了文化产业“政策众筹”模式。借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以问卷调查、征集建言等形式,将企业需求变成政策条款,为新经济精准赋能。《关于推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共支持各类文化企业近2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4.8%。
武汉光谷还在湖北省、武汉市文化产业政策基础上,先后印发多项产业及贸易政策,重点支持原创精品生产、鼓励对外文化贸易,通过政策协同带动文化出口,有效引导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高位起跳,武汉光谷“两区一高地”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
武汉光谷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将直播电竞、创意设计打造成全球一流水平;将文漫影游、教育出版、文化信息服务发展为全国领先水平;拓展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培育一批数字内容企业。
同时,创新文化贸易模式,支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众包众筹等新模式;鼓励以展促贸、扩展国际市场;全力推进电竞影漫、创意设计等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搭建文化贸易服务平台。
武汉光谷还将促进中国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2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中国(湖北)网络视听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打造华中文化“新地标”。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武汉光谷将继续发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完善人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基地健康发展。
武汉光谷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后就有好消息传来。8月27日,2021“激昂金秋正奋进”经贸洽谈暨武汉市第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举行,曾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民营书业四十强企业”的三新文化落子武汉光谷。
据介绍,三新文化拟在武汉光谷建设总部基地,将图书印刷、销售、设计、文化产业孵化等产业集中到总部基地,同时进行新一代智慧图书馆产品研发,建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
Copyright©2017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鄂ICP备1701657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