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四个方向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0-28 02:1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文化科技发展的两条主线、四个方向、六大领域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
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四个方向
【概要描述】文化科技发展的两条主线、四个方向、六大领域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10-28 02:18
- 访问量:
详情
文化科技发展的两条主线、四个方向、六大领域
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从最初的社会性文化事业,到如今相对体系化的文化产业,再到下一步文化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内核是科技作为工具、载体,将文化生产力释放成具体业态、促进交易形成、达到双效统一。从科技发展角度看,从数字化到信息化再向智慧化,文化和军事一直是最先应用、深度结合的领域。因此,文化科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泛文化领域工具集、载体集、业态集、交易集。
文化科技发展依托“科技进文化”和“文化进科技”两条主线,形成了四个方向:
一是新科技与新生活方式交融催生文化新业态;
二是科技改造现有文化业态,助力现有文化产业升级;
三是新技术让公共文化资源效能释放,进入消费领域;
四是利用科技将文化元素融入实体经济和制造领域。
根据这四个方向,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六大重点领域:数字内容、影视出版、文化展演、文化旅游、公共文化、创意设计。
文化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新引擎之一
新的国之重器——文化产业。在当前国际和贸易形式下,文化应站出来以产业形态承担国之重器的职能。
新的比较优势——文化优势匹配先进科技。未来的竞争力,来自于将文化优势匹配先进科技,产生超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强有力的价值观输出,助力我国在文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并在全世界领跑,已经在验证这一趋势。
新的民生保障——文化科技赋能民生社会。通过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文化科技发展形成了“三极、一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极,长江沿线发展带和成都-重庆-西安西部中心、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中部中心、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东北中心。
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开放型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文化资源供给端,我国拥有5000多家博物馆、3000多家图书馆,绝大多数的文化资源已完成数字化存储。
现代科技供给端,我国拥有25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6家独角兽企业,且5G、人工智能等科技已领先世界,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产业核心层,在文化和科技融合驱动下,文化产业链创意—生产—传播—体验各个环节均分布了大量的文化科技企业。
外围服务层,初步形成了文化科技相关的投融资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引进培养以及知识产权配套服务体系。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数字科技激活场景
文化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传统文化遇上互联网平台,实际上我们在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传统文化和年轻人,可以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数字科技点亮夜间、激活旅游演艺。灯光秀、音乐盛典、实景演艺、夜市等夜间经济项目的打造离不开灯光、置景、多媒体等文化科技手段的支撑。如成都“夜游锦江”项目在沿锦江而建的240公里锦江绿道中,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等多元消费场景,仅一期开放的重点节点就吸引了16.6万人次观游,并成为今年国庆假期的热门“打卡地”。数字艺术、交互体验、舞台灯光音响机械技术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旅游演艺从最初的1.0版本的剧院式演出,到2.0版本的实景演出,到3.0版本的互动式高科技演出,进而升级到4.0版本的沉浸式弥漫式演出,如宋城演艺的《张家界千古情》运用VR、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还原并科普了3.8亿年前张家界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带来沉浸式观看体验。
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部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文化科技推动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在全球实现了弯道超车。
痛点一:供给侧数据孤岛和服务侧数据垄断并行
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以及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资源数据大多为所属单位内部使用,形成了一座座数据孤岛,互联互通不足,尚未形成产业层面的生产力。而在需求侧,大多数文化科技相关的偏好数据、行为数据等被少数大型企业和超级平台垄断,服务侧马太效应明显,不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促进文化科技产品质量革新与服务提升。
痛点二:生产制作端核心生产力技术严重滞后
我国多数文化企业还缺乏系统科学的创新理念和方法,文化科技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技术和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以创意生产最前端的设计为例。
痛点三:产业链和创新链未形成良好对接
信息对称方面,科技企业对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关注不够,文化企业对文化科技新技术了解不够、应用不深,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有效对接。协同机制与成果转化方面,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脱节,高校院所产出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处于原型阶段,而市场需要的是进小试、中试阶段的成熟成果,对离开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进行商业化产品转化的角色相对缺位,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换成效有待提升。
痛点四:科技对版权保护、管理、应用支撑不足
在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内容产品复制传播成本低廉,侵权容易、追踪难,侵权案件高发。
趋势一:生产社会化、服务集成化
数字化、网络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创意生产过程社会化、服务集成化。新技术应用,使创意和设计门槛一再降低,创作日益平权,普通人也可以发挥巨大的创意能力。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相融合推动文旅服务内容集成化。文旅服务端口和终端使用数量日益减少,服务便利程度大幅度提升。
趋势二:营销传播裂变化、智能化
借力互联网头部社交平台,利用社交生态链的关系粘性,以个体为传播节点,将社交平台线上的海量流量导入实体景区的裂变式营销,逐渐成为景区的主流营销模式。
趋势三:临场体验沉浸化、交互化
声光电技术、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文旅临场体验沉浸化、交互化。
例如日本的TeamLab光影互动展,是现象级沉浸式体验项目,TeamLab“花舞森林”,用电脑编程、传感器、投影、灯光、互动动画、音乐效果和玻璃组成的一个奇妙空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花分布在不同区域,观众用手触碰后花朵会开始凋谢,人群聚集的地方会百花齐放,这一由电脑程序打造出的梦幻虚拟花海能与观众产生实时互动。
再如腾讯面向社会举办的大型用户互动科技展T-DAY,火爆深圳、广州、上海、西安等各大城市。其中人气展区“情绪森林”,只要演唱一首歌词带有颜色的歌曲,灯光会自动识别并转换成相应的色彩。
趋势四: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体验化,走向市场化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交互展陈等技术的发展推动博物馆由数字化向智慧化、体验化转型。跟博物馆交互,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通过数字化、VR/AR等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画卷运用AR技术提供全景环绕的沉浸式体验。
推动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
制定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
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内容创作生产
让人工智能参与繁琐复杂有规律的文化内容创作生产,让人精力主要放在高端创意部分,从而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效率。
促进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
立足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需要,依托文化科技相关园区、基地等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搭建文化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企业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合作。
注重5G环境下新业态的培育
通过5G技术,释放高清视频、AR/VR等技术的潜力,拓展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场景创新,增强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体验特性,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NeXTSCENE发布《全球沉浸式设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5年,沉浸式娱乐产业保持平均每年20%的增长。
积极拓展文化科技重点应用场景
推动文化科技在夜间经济、全域旅游、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场景的应用,拓展文化科技应用场景边界,扩宽文化科技内容价值实现渠道。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文化科技手段,推进全域旅游“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互动参与—服务管理”全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通过文化科技应用,不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创产品打造和智慧场馆建设,推动公文化服务走向文化消费市场。
下一个:
“产业文化化”正当其时
下一个:
“产业文化化”正当其时
Copyright©2017 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鄂ICP备17016576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二分